从《天才枪手》聊作弊

信息与软件学院2018/05/21 02:02

作弊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作过弊,就算自己没有、也可能看到或者听说过同学作弊。关于作弊,可能你会觉得“作弊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不强调成绩,学生就不会作弊”。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错的:好学生也会作弊,而作弊不单是为了成绩。

为什么优秀的人也会作弊?

作弊不仅在考试中会发生,可以更宽泛地将其看成是一种通过欺骗的手段取得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在电影里,阿琳通过帮助他人作弊而获得友谊和金钱,自己也是在进行欺骗、这也是种作弊。实际上,有研究发现,在学校里更受欢迎的学生更善于说谎;甚至是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被夸奖聪明后,也更可能在游戏中作弊。

最近发表的研究发现3岁的孩子就会在被表扬“你真聪明”之后,更容易作弊。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三岁和五岁的儿童分别进行“偷看实验”。在实验里,实验者和儿童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端,两人中间用一块隔板隔开。实验者先把一张牌放在自己的面前(牌面是3到9的数字)、让儿童猜牌面的数字是比6大还是比6小。由于隔板存在、儿童看不到实验者面前的牌。猜牌的游戏进行6轮、如果儿童猜对3次或者更多,就算儿童获胜、能够获得奖励。在正式开始之前先进行一次练习,然后开始正式的游戏。在实验者的控制下,在前五轮儿童赢了2次、输了3次,每轮之后只告诉孩子猜的对还是错,而不再有夸奖。在最关键的第六轮开始后,实验者摆好牌后、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下,并要孩子答应不去偷看。随后实验者会离开房间60秒,而隐藏摄像机记录下这段时间内儿童的行为。如果孩子有明显偷看的动作(比如离开座位、或者站起来看隔板的另一边)、就算作弊。这个研究的重点发生在开始游戏之前,实验者随机对一些儿童说:“我听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对另一些儿童则被夸奖是爱干净的孩子。结果发现,不论三岁还是五岁的儿童,被夸聪明都更可能作弊(大约60%vs40%)。即使最初夸奖的人和玩游戏的人不是同一个人,这种效应也不变。而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使是短暂的夸奖(在练习中夸奖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效果。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听到自己有聪明的名声之后,为了维护这个名声,就更可能为了取胜(“聪明”)而作弊。

既然幼儿园儿童都会为了显得聪明而作弊,学校里的好学生也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比如成绩排名)而在考试中作弊。事实也是如此:成绩好的学生更可能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作弊。另一方面,对于“名声”的维护,还可能表现在考前不复习上。这看起来有些矛盾,想要维持聪明的名声,怎么还会不学习?这要说到归因,也就是人们如何解释事物。大体而言,归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因为外界的因素;二是将原因归于随机偶然的原因,还是难以改变、更为持久的因素。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可以有四种解释。在考试失败(成功)这件事上,就分别是:有无能力(内在-持久);是否努力(内在-临时);功课难度(外在-持久);试题本身(外在-临时)。如果在意识到自己可能失败,那么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最好就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在或者临时的原因。因为考试对所有人公平,所以就只能放到“内在-临时”的原因上,也就是不努力。为了以后挽尊,那不如先准备借口。这种先留退路的做法,叫“自我妨碍”,而在鲁迅先生笔下,就叫做“阿Q精神”。连自己都能“骗”,那么作弊骗别人似乎并不难。

作弊只是小问题么?

有些人可能认为作弊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像《天才枪手》里的阿琳,她觉得自己作弊,最初是帮朋友、后来能赚钱,又不伤天害理、是利人利己的事情。在现实社会中,作弊在很多学生眼中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仅有少量学生认为作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而这个比例随着年龄而越来越低。总的来做青少年比小学生更容易作弊。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更有能力作弊并避免被抓)、社会环境和结构的变化(儿童更听老师话、而青少年更受朋辈影响)等等。另一方面也可能反应了道德感的发展变化。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对道德的判断取决于事件的结果,受到惩罚的就是不道德的,反之就是道德的。年龄稍长,这种标准就会发展成社会或他人的普遍看法,符合大多数人看法的就是道德的。大多数中学生属于此类,他们对于“对错”的判断分明,非黑即白。而进入大学,开始了解很多事情存在“灰色地带”,所谓对错要根据情况来判断。在这样的“灵活”道德观下,就可能出现“有时候作弊也无妨”的态度。尤其当周围的人都作弊,就更可能随波逐流。实际上,周围的人是否作弊,是影响作弊行为和对作弊态度的最大因素。

随着道德观的发展和完善,“灵活的道德标准”会被内心稳定的道德底线所取代,人们可以考虑到事情的不同方面,也会采纳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但最终有自己的衡量与判断,也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到道德观的最高层次,有些人可能就停留在灰色地带。在对待作弊这件事情上,就觉得需要根据轻重、具体情况来看待。

还有一些人认为,作弊是一次临时的事情,不会影响自己本身的道德品行。研究发现,学生发生作弊行为,会将其原因归结到外部,跟自己隔离开来,以便显出更少的愧疚和羞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作弊带来的不良情绪。实际上,不少学生会将对作弊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分开,比如女生虽然在态度上更反对作弊、但在行为上并不会比男生少。但是,作弊的确会影响学生的品行,诚信是社会的根本,作弊的行为会降低学生对信任、公平、责任感的价值判断。降低对这些品质的重视,更可能演化为更大的问题。中国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意思。

如何减少作弊

作弊还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业或者其他方面对成绩的要求,自我控制、感觉丢脸或者有罪、惩罚的严重性、对于自己被抓可能性的估计等等都可能影响到作弊的决定。做出是否作弊的判断,也是要将各方面因素放到一起评估,权衡利弊。不少人作弊,是因为觉得自己不会被抓到。这种认为坏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认知偏差,叫做“免疫错觉”。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自我中心感高涨,更容易忽视除了自己以外的信息,选择性地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从而出现这种免疫错觉。免疫错觉会使得他们大大低估风险,从而铤而走险。不仅是作弊,进行其他的冒险行为,比如飙车、不安全性行为等,青少年也不是不知道有危险,而是有着“我自己不会那么倒霉”的想法在里面。所以,降低作弊的一个方法,就是打破这种“免疫错觉”,比如出其不意、杀一儆百,当自己身边就有人被抓,自己的安全感就会有所降低,自己要作弊就要掂量掂量了。

各种防范措施只是降低行为,从根本上减少作弊,需要提高道德感。前面说到有些表扬可能会增加作弊,而有些表扬也可能减少作弊。使用同样的实验范式,研究者发现,如果是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诚实”的声誉,就可能减少作弊的可能。因为诚实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需要更高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就像研究中,3岁孩子就知道为了“聪明”的名声和奖励而作弊,但直到5岁才更可能会因为“诚实”而不去作弊,最终让自己受损(没有获得奖励)。在关于大学生作弊动机的研究中,那些不作弊的人,往往存在“道德锚点”,比方说以身作则的教授或者其他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在电影《天才枪手》里,父亲充当了阿琳的道德锚点,最终让她幡然悔悟,选择自首。

在电影里,阿琳说社会已经不公平,所以一切在于自己。这话没错,而考试中不作弊,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坦然、公平地对人对己的地方,这个底线,应该守住。

《天才枪手》详细剧情介绍

电影的主人公阿琳是个十项全能的学霸,当老师的爸爸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将她转学到了贵族高中,阿琳也靠着自己的能力拿到奖学金。一开学,一向沉闷的阿琳就认识了活泼热情的女孩格丽斯,两个人也成为了好朋友。格丽斯喜欢表演,但学校却规定参加演出就必须成绩达标。格丽斯虽然花钱找老师“开小灶”却还是学不会,于是求阿琳帮自己通过考试,阿琳拒绝帮她作弊,但在格丽斯的央求下同意给她辅导功课。但是,考试时阿琳却发现试卷跟格丽斯从老师那里拿到的补习题一模一样。看着老师道貌岸然的样子,阿琳第一次帮助格丽斯作了弊。格丽斯考试得了高分,并将阿琳帮助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富二代男朋友。富二代向阿琳提出了付钱给她帮助自己和朋友作弊的事情。阿琳一开始是拒绝的,却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上这个中学都要交赞助费的事情。阿琳在家里找到了父亲交赞助费的发票,同时还看到了父母的离婚证书。在金钱的诱惑下,阿琳想出了通过钢琴手势作弊的方法,并同意帮助他们作弊。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境优渥,但学习成绩却很糟糕,参加阿琳“钢琴课”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事情却在一次考试后被同学班克告发了。班克跟阿琳一样,也是靠奖学金上贵族学校的贫民子弟,他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他,靠开洗衣店为生。班克本是个正直的孩子,在考试时发现有人要抄阿琳的答卷,便向校长告发了抄答卷的学生,却意外地戳穿了阿琳帮助他人作弊的事情,也因此让阿琳失去了奖学金,和申请新加坡奖学金的机会,父亲也因此对阿琳感到失望。

就这样,大家进入了中学的最后一年。有一天格丽斯找到了阿琳,请求她帮助自己和富二代男友在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STIC中作弊。阿琳在犹豫拒绝的时候,看到酒店前台各国的时钟,而想到了通过时差作弊的方法,而同意加入。由于需要靠死记硬背把答案带出考场传回泰国,仅靠自己不行,于是阿琳想到了班克。富二代为了拉班克下水,私下找了地痞在奖学金考试前一晚将班克打成重伤。阿琳找到没能参加成奖学金考试的班克,晓之以“理”、动之以利,“作弊天团”成立了。就在两人马上要出发去澳洲考试之前,班克知道了富二代就是找人打伤自己的元凶,愤而离开。就在阿琳也准备放弃的时候,看到了想通回来的班克,两个人还是登上了前往澳洲的飞机。正式考试开始了,两个人按照计划将背下的答案在考试休息时通过藏在卫生间水槽里的手机发出。班克却在第二次发信息的时候,被监考官抓住,只剩阿琳一个人完成剩下的考试。几经波折,阿琳惊险地将最后的答案发出,泰国的富二代们顺利通过STIC考试。而回到泰国的阿琳却身心俱疲,哭倒在父亲的怀里。

电影的最后,被学校开除的班克用分到的钱重新装修了母亲的洗衣店,并找来阿琳,威逼利诱她和自己一起参加其他考试并通过作弊赚钱,此时的阿琳已经幡然悔悟,与班克分道扬镳。最终,阿琳在父亲的陪同下,自首了自己作弊的事实。


版权所有 苏州高博职业学院 苏ICP备11031353号-1
中国 苏州 高新区科技城青山路5号(215163) 电话:0512-68836136